我们在这里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Write the author's spiritual home.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欧洲文学的融合与斑驳

5 posters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1欧洲文学的融合与斑驳 Empty 欧洲文学的融合与斑驳 2013-01-18, 07:48

阿尔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翻译家李文俊在其领衔翻译的波黑作家亚历山大·黑蒙 (Aleksandar Hemon)主编的英文版《最佳欧洲小说(2011)》中,以冷峻、诙谐的译笔传达了芬兰作家安妮塔·孔卡小说《小丑》的叙事力度。《小丑》以一个丑角演员的回忆为主线,以短小的篇幅呈现了演员与角色之间身份价值的措置:艺名“米洛巴”的女性小丑演员,因为缺乏演技而表现得狼狈慌乱,但正是舞台上的种种不堪,让她成为观众期待的“小丑”,只有费里尼看懂了她是个没有演技的人。米洛巴却在声名如日中天、克服种种恐惧后忽然变得不会演戏了。安妮塔·孔卡写道:“我越是害怕,就演得格外失败,而观众却偏偏格外喜欢。等我闻名全球之后,我不再害怕了,这时我却不知所措,也就再也不是个好小丑了,因为我的天才其实就正在于我的恐惧。”“我在失败之处成功,在成功之处失败。”在对故事的平实讲述中,安妮塔·孔卡赋予米洛巴这一小说人物紧实、细密的精神空间,而人的感知、记忆和现实在语言中层层剥开。

丰富而精当,黑蒙以编辑之责,为世界文学爱好者呈现了当代欧洲小说的总体面貌。《卫报》评价黑蒙的编辑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去深层次了解每个民族文学灵魂里的希望和恐惧—— 一种灵魂国际化地展示与呈现。”

在图书营销手法让人眼花缭乱、阅读也免不了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时代,健全的文学视野如何确立?全球化语境中,包含于文学中的人类物质和精神现实的差异性该如何被讲述?近两年来,上海“九久读书人”、南京“译林出版社”等文化机构引进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丛书“短经典”和《最佳欧洲小说(2011)》对消解消费主义统摄下的文化“同一性”和文学阅读取向“趋同性”,无疑有积极意义。

1月8日,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最佳欧洲小说(2011)》在中国社科院首发,第一辑中文版一共四册,由翻译家李文俊领衔翻译,选入40篇小说的40位作家名册反映的是欧洲文学的“传统和新声”: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家,选入两度获得曼布克奖的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德国作家选的是有君特·格拉斯继承人之称的英戈·舒尔策(Ingo Schulze),代表匈牙利的则是文学大师拉斯洛·克劳斯瑙霍尔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以电影《撒旦探戈》享誉世界的导演贝拉·塔尔的剧本大多来源于拉斯洛的小说。谈论这套书的价值,编辑张睿认为:“英文版选编者亚历山大·黑蒙最大可能地保护了语言多样性,以抵抗‘语言中心主义’的冲击,从而公正客观地展现出每个欧洲国家的文学风貌。”

欧洲文学精神的丰富内涵

亚历山大·黑蒙1964年出生于萨拉热窝。1995年发表第一篇英语短篇小说,之后,他的作品见于《纽约客》、《巴黎评论》等各大文学杂志。长篇小说《拉扎卢斯计划》(The Lazarus Project)入围2008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决选名单。作为作家,黑蒙常被人赞誉堪比纳博科夫,其与约瑟夫·康拉德也有相似之处。

黑蒙兼具波黑和美国双重国籍,现居美国。客居异乡的无根状态,带给人的文化冲击很容易使其不断追问自己的身份,或者对所来自大陆的整体身份作出思考,“最佳欧洲小说”这套书的编辑挑选无疑源于这一触发点。张睿引用“飞散”(exile)一词,描述黑蒙选编欧洲小说集的思想状态,认为“飞散”激发他很多思考,“比如美国和欧洲文学整体的特点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一个‘欧洲文学’这样的统一特质存在,以及在‘欧洲文学’这个说法之下其几十个成员国的文学是否有相似之处且同时保留各自的特色。张睿强调,“‘最佳欧洲小说’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对立于美国文学或者拉美文学,只是为了展现欧洲文学的现状: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四十位作家既承继了欧洲文学的传统,在经历了文学新浪潮的影响下,也赋予欧洲文学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欧洲的孩子们,其各自文学特点依然存在,且富有生命力地存在着。”

黑蒙曾言:“美国的文学界,承认的是作家,而不是语言”,意在指出美国文学界对除美国文学圈以外的作家,更看重其名声,而非是这个作家的成功给其本身的语种文学带来什么世界性的影响,以及文化价值。

“黑蒙的编辑思想站在当代小说创作最前沿,挑选最能代表其国家的年度最优作品。”张睿说。《最佳欧洲小说(2011)》中,黑蒙在对西班牙和爱尔兰年度最优小说进行挑选时,西班牙同时收入两篇最优,一篇是以加泰罗尼亚语写作的,另一篇是以卡斯蒂利亚语写作的。而爱尔兰也同样收入了两篇,一篇是以爱尔兰语写作,另一篇以英语写作。

小说的“精神叙事”传统

黑蒙对美国文学界“承认的是作家,而不是语言”的观察无疑也适用于中国。毋庸讳言,在市场压力之下,许多出版社在引进外国文学时,亦步亦趋欧美文学的评判标准,而其主要的标尺就是文学奖项,缺少独立发现文学新锐力量的眼光和勇气。《世界文学》编委之一的苏玲谈到:“不少出版社忙于追逐获奖、热点和焦点作品,出版太多,说得太多,媒体也跟进得比较多,反而造成了一种很单一、不够丰富的局面。”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则坦言,从事出版工作这么多年感觉到“我们现在的文学离平实太远了,作家玩弄技巧,而文学的本质是平实”。

以语言的品质及其提供的样本价值作为选编原则的小说集,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同一性”的消解力和影响远不止文学的领域。张睿谈到:自20世纪以降,欧洲大陆经由冲突、战争、殖民等多重磨难,自身文化传统的多样性遭到破坏。法国后现代理论家德勒兹和瓜塔里曾经提出过“非主流文学”(minor literature)这一概念,旨在以“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 消解中心(center),鼓励“多样化”和“异质性”(heterogeneity),达到“通地域/种族而化町畦”的境界。本书即可作为体现这一哲学思想的范本。黑蒙所做的正是还原欧洲大陆原有的丰富文学版图,为一些笼罩在英语文学阴影下的“非主流文学”正名。

谈到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翻译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认为:“文学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最基本的常识,包括文学的常识被我们忽略了,这特别可惜,我们活下来主要是靠常识,靠一些最基本的坚守。”作家李洱则从“精神叙事”的角度谈到欧洲文学传统对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侧重于对人类的经验的分析实际上是欧洲的传统,中国作家对欧洲小说传统的认识,应该说到60年代初的作家或者是60年代以后的作家才比较完整地继承了这个传统。”李洱认为,当代中国作家中,史铁生是“可以直接去写人类灵魂的故事”的人,“以往我们可以通过诗歌里面表达我们灵魂和情感的故事,但是小说类叙事文学实际上对表达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情感的复杂性是很欠缺的。希望通过一批作家的努力,改变我们的汉语叙述,使得中国的作家可以去辨析我们的经验,可以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去反映生活。我们现在可以去思考了,写我们灵魂内部发生的故事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苏娅

阿尔



有几家财经类报纸和周刊的文学视野,比文学报刊专业。这是个笑话。

行者



眼下没时间读,留着回头润眼睛。。。。话说,那插图:一朵野花儿,用塑料胶纸贴柱子上,很无厘头嚎。。。

阿尔



行者 写道:眼下没时间读,留着回头润眼睛。。。。话说,那插图:一朵野花儿,用塑料胶纸贴柱子上,很无厘头嚎。。。

嗯,图片是网上随意拿来的,跟文章无关滴。

存朴

存朴

《小丑》听上去值得一读呢。整体看来,越发角得欧美不仅是文学,包括绘画、音乐、哲学、建筑等许多领域都如此,科学来自欧洲,却没有颠覆掉人文地带的传统,反倒是偶们这片国土,一开口就是五千年啊五千年。

“希望通过一批作家的努力,改变我们的汉语叙述,使得中国的作家可以去辨析我们的经验,可以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去反映生活。我们现在可以去思考了,写我们灵魂内部发生的故事了。”

——学了后,希望自己有所教益,做到与否先不论。

行者



欧洲人对文化和科学的贡献,无人能望其项背的说。。。

野马



巧啊,前几天刚读《小丑》。一开始还米什么兴趣,后来就读住了,还没读完。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述,直接的述说。

不动明王



期待着的一本书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