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Write the author's spiritual home.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边缘阅读

+3
蕙的风
城市牧民
阿尔
7 posters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1边缘阅读 Empty 边缘阅读 2013-01-28, 09:15

阿尔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在公共语境中,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黄金阅读时代。对于我来说,它却是一个青春阅读时代,因为八十年代有我的青春期。与时下的青春阅读相比,我的八十年代的阅读尽管匮乏,却并不贫瘠,不仅毫不逊色,甚至更为明亮,因为仅有的阅读都发出了充分的光芒,足够照亮精神的屋宇。从八十年代走过时,我完全没有预感到有一天我会回过头来,以研究的姿态看它。不意做起文学研究,看阅读常常不是阅读了,如同医生的“看人非人也”。地道的阅读就是阅读本身,就是纯粹的吸引,如我八十年代一样;而不是为了什么去阅读,不是强制阅读,如我现在一样。功利的阅读是可耻的,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功利——武装头脑还是写博士毕业论文;同时还是可悲的,它令人痛心疾首甚至厌倦人生——对此我正深有感触,因此更怀念从前的阅读。文学史上说,八十年代文学的关键词是朦胧诗、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这与我的阅读经验基本对接不起来,仿佛在说另一年代的事。可见,我的八十年代阅读是够边缘的。但我宁愿固守边缘,这使我更能够认出自己,从那时到现在。
小时候的乡村生活非常贫乏,但在物质都那么匮乏的时代,父亲居然为我们订了《小朋友》和《儿童文学》,再大一点是《人民文学》和《解放军文艺》。这一举措太有文化了,到现在我还感激他。我八十年代的趋时阅读,主要就来自于《人民文学》和《解放军文艺》。我记得王蒙的《高原的风》、从维熙的《雪落黄河静无声》都是发在《人民文学》上,给我稚嫩的心灵以极大的冲击。那是我最早在阅读中沉得那么深,整个世界寂静无声,变成了默片,只有纸上的文字和自己的心跳是活的,从书本上抬起头来,不知身在何处,整个人都被一种巨大而深沉的精神吸进去了,弹压住了。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印象很深,当时读着就知道它不是童话,与以前的童话不一样,也知道它是好的,却说不出好在哪里。
对我青春期的精神成长最重要的还是刘亚洲的《海水下面是泥土》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它们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起,唤起我少女时期的英雄崇拜,内心的激荡是此生难再的。我所崇拜的英雄绝不是董存瑞黄继光那一类的了,他们不够深沉和特立独行,只有那种桀骜不驯独向苍茫的悲情英雄式的男主人公,才能令我深深折服。王兆军的《拂晓前的葬礼》也曾给我极大的震荡,我惊讶于这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为什么此后一直声名寂寂,我明明已经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质素。那时候我极为推崇现代和个性,读了刘毅然的《青春立体声迪斯科》,立刻找到了现代青年的标本,并以现代青年自居,走相都不一样了,可能是扭腰晃膀子之类的,遭到家人的训斥,但仍我行我素。
这几篇小说都是同学从她的舅舅家借来的,她的舅舅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正在练习写作,我曾经和同学一起去拜访居住在另一个村里的他。在那个没有精神生活的乡村里,单只“文学”这两个字,就使我们有一种彼此认出的感觉,尽管我们是两代人,仍然成为彼此珍视的精神上的同志。我还记得与同学骑自行车去她舅舅家时的心情,明快的热望充溢我们心间,热烈的向往驱使我们向前。奔驰在乡间土路上的狂热的青春期的心,这一切想起来是多么跳荡和美好,这就是八十年代的文学效应。
还有一次,我在一位同学家发现了十几本文学刊物,是同学的姐姐从镇上借来的,激动得简直有点不知所措。整整一个下午,我都在同学家黑暗的屋子里埋头读着。读的是王蒙的《蝴蝶》,那种忧伤深沉的情感令我完全沉迷进去,不知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了。
我八十年代的阅读中与文学史最为接轨的是《乔厂长上任记》,但读的时候却完全不知道它叫“改革文学”。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李美皆

2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1-28, 09:52

城市牧民



那会儿我还在地上爬 (0^0)

3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1-28, 12:08

蕙的风

蕙的风

那个时候每月必读的是《小说月报》,好小说都在里面……

4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1-29, 07:39

行者



老妈曾是文艺青年,小时候家里订了好多文学月刊,“收获”“十月”“当代”“外国文学”“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那时看小说看得昏天黑地,从数理化超强的好学生蜕变成喜欢张爱玲钱钟书滴文艺青年。。。

5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1-29, 13:26

存朴

存朴

那时候住乡下,阅读很贫血,造成一生贫血症……

6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1, 18:35

阿尔



行者 写道:老妈曾是文艺青年,小时候家里订了好多文学月刊,“收获”“十月”“当代”“外国文学”“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那时看小说看得昏天黑地,从数理化超强的好学生蜕变成喜欢张爱玲钱钟书滴文艺青年。。。
遗传性文艺青年嚎,属于先天那种……

7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1, 18:38

阿尔



存朴 写道:那时候住乡下,阅读很贫血,造成一生贫血症……
偶也乡下的,那时的外国文学作品只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牛虻》《钢铁咋样炼成的》《复活》等少量品种……

8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1, 18:44

阿尔



蕙的风 写道:那个时候每月必读的是《小说月报》,好小说都在里面……

那会儿十多岁,四处借书看,“月报”也看了一些的。居然还读过亦舒、张恨水、松本清张的书。

9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2, 04:38

存朴

存朴

阿尔 写道:
存朴 写道:那时候住乡下,阅读很贫血,造成一生贫血症……
偶也乡下的,那时的外国文学作品只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牛虻》《钢铁咋样炼成的》《复活》等少量品种……

基本相同,除了《复活》没有。还有茶花女。

偶是离开乡下后,能找到书籍,也米去读了,这点与兄完全不同。偶这些年做的事情,就是找土豆and马铃薯,在米西米西的层面上干活。

10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2, 04:41

存朴

存朴

行者 写道:老妈曾是文艺青年,小时候家里订了好多文学月刊,“收获”“十月”“当代”“外国文学”“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那时看小说看得昏天黑地,从数理化超强的好学生蜕变成喜欢张爱玲钱钟书滴文艺青年。。。

所以你现在成了“行者”,偶们家里小时候,看得见的都是锄头、犁耙、畚箕之类,唯一的教化事物是山地上、河滩里和水稻田里。介个大概就是原生性精神贵族与原生性精神草根的区别呀

11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2, 04:45

无灯

无灯

四朵菊花开在水中,看着真惬意~

12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2, 07:07

蕙的风

蕙的风

偶是离开乡下后,能找到书籍,也米去读了,这点与兄完全不同。偶这些年做的事情,就是找土豆and马铃薯,在米西米西的层面上干活。[/quote]



1979年,俺哥上大学中文系,省吃俭用买了好多书,锁在抽屉里。俺趁他不在,悄悄偷出来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什么都看,也有外国的,什么《金蔷薇》,什么屠格涅夫,还有一本别林斯基的文艺理论,俺看不懂。。。。那是寡人从小学到初中的一段美好阅读时光。后来上了大学,看同学早读还在背“明月几时有”,就笑了,积到这四年不用担心了。。。。。再后来,去俺哥家,看到那些书还有一部分散落在书橱的最底层,竟像见到久别的挚友。。。。我嫂子抱怨我哥,说,留着那些破书干嘛,还占地方。我哥很生气,我跟着他一块儿反对她。这是我唯一一次在嫂子面前维护我哥,嘿嘿。

13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2, 09:35

行者



存朴 写道:
行者 写道:老妈曾是文艺青年,小时候家里订了好多文学月刊,“收获”“十月”“当代”“外国文学”“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那时看小说看得昏天黑地,从数理化超强的好学生蜕变成喜欢张爱玲钱钟书滴文艺青年。。。

所以你现在成了“行者”,偶们家里小时候,看得见的都是锄头、犁耙、畚箕之类,唯一的教化事物是山地上、河滩里和水稻田里。介个大概就是原生性精神贵族与原生性精神草根的区别呀

哪有原生滴啊,都是后天习得。无非是不管不顾任着性子文艺下去而已。。。。

14边缘阅读 Empty 回复: 边缘阅读 2013-02-04, 16:28

野马



嗯嗯。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