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Write the author's spiritual home.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刚刚完成的一个作业

5 posters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1刚刚完成的一个作业 Empty 刚刚完成的一个作业 2013-05-30, 09:29

阿尔



遥想当年贺知章




陈年往事,从来没有淡出或者消散,只是少有提示。往事一直在那里,像对面的一江苍凉,无声奔流了千百年。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是带着多种色彩的,最显著的是权力色彩,然后是宗教色彩、立场(道德)色彩等,当然还有海子所说的机会主义色彩;历史,还通常漏洞百出。换个生动有趣的说法,就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最近奉命做关于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业,读了一些史料,发现好多疑点和不实之处。譬如杜甫所作《饮中八仙歌》,开首就写到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舟,眼花落井水底眠。”现在有人将这两句诗,演绎成了贺知章舍己救童的故事。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加工过的,你再加工,那就是假冒产品了。文化造假和食品造假,都是害人的东西。
譬如把贺知章说成是周证圣元年的头名状元,又是一处不实。称进士殿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始于明朝。唐初科举考试的进士科,沿袭隋朝考试内容,只考“时务策”,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唐太宗和唐高宗时又分别加考了经书史书的内容,并在高宗时形成“三场考试”。 武则天求贤心切,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生,并令礼部把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称帝后就有“状元”一称,但不是指殿试第一名,高中科举者皆呼“登龙门”称“状元”。 孟郊登第时,还没有这个说法,他当时的心情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甫高中时,这个称呼也只局限于公文,他当时只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感慨。晚唐时期的郑谷中进士后,夜宿平康里,诗录:“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其实郑谷的成绩是第八名。贺知章参加的那一科,高中者二十二人。那时候没有“头名状元”一说。

贺知章和《回乡偶记》

再譬如贺知章那首著名的诗《回乡偶记》之一。作者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后人却口径大致相同,说是他八十六岁辞官后写的。贺知章离乡赴京时三十六七岁,不可能自称“少小”吧,他辞官返乡时已八十六岁,没几月就去世了。这里的“少小”和“老大”属于偏正词,重点在“小”和“大”。唐诗里的“老大”很多,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开篇就是“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杜甫这首诗是去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那是他被朝庭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年龄应该是四十出头。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句,这位“老大”的歌女吃的是青春饭,十三岁出道,遇到白居易时撑死了说也就三十来岁,那时二十岁还没嫁就算“老大”了。
再说贺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人们一看到“衰”,第一联想就是衰老。读作shuai时,衰的动词意义的确是衰老和衰弱;读作cui时,衰的动词意义是减少,例如:衰少、衰乏。可见时人读的是cui,想的是shuai,真有点口是心非。至于“乡音无改”,也是实情,有杜甫诗句为证:“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贺知章的官话肯定没学好,一直保持着吴语乡音。
这首诗究竟作于何时,是个谜。当然也不排除诗人在虚的环境里抒写真的情感的可能性。
另外,东晋法师释僧肇的《物不迁论》中的梵志故事,便有贺知章《回乡偶书》有相似的义理表达。梵志白首返乡的故事,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影响较大,“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续高僧传》中,高僧释慧荣也有过相似的喟叹:“十五辞邻故,五十还故邻。少年不识我,长老无一人。”这番偈语,跟《回乡偶记》情和义两方面都颇为相似。宋朝时的杭州诗人范晞文,把这种现象称为“善脱胎者,宜参之。”

贺知章的书法

通过同代人的印象说,可以看出贺知章是个开朗、豁达、洒脱的人,能说会道,不拘小节。说他是“诗狂”,可能是基于他喝酒后在别人的墙上狂草的事实,而不是他诗作的质和量方面的狂。
诗歌可以经后人再版而流传,书法真迹的流传会相对困难得多。温庭筠曾目睹过贺知章在墙上挥毫,态如“出笼鸾鹤”“落笔龙蛇”;刘禹锡在洛中寺北楼也见识过他的“壁上笔纵龙虎腾”。遗憾的是,这些我们永远见不到。贺知章的书法真迹留传在世的只有《龙瑞宫记》和《孝经》草书。前者是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石刻;后者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明治年间由近卫家进献皇室,曾在二OO六年三四月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中展出。《孝经》全卷略取隶意,融入章草,奔放的力量寄蓄于温润之中;结构上左俯右仰,似欹反正;气势上点画激越,风尚高远。书法是人和线条之间的关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贺知章风流倜傥、洒脱不羁的个人性情。
唐朝的窦臮、窦蒙兄弟俩,都是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们对书法名家多有不善评论,不是讥讽就是贬低,对贺知章的书法却是一致的盛赞。窦臮在《述书赋》中说:“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嗣寡仇。如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写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解朝服而归乡,敛霓裳而辞阙。”窦蒙的《述书赋注》,说贺知章的书法“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
毛笔在唐朝文人的图腾里,奉养着灵与肉,当然须是好手笔。唐朝武后执政及称帝之后,科举重视诗赋,发掘了杨炯、张说、宋之问、刘希夷、陈子昴、贺知章、杜甫等等一大批才子,进士科与文学的紧密结合,造成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有教养社会风气,从而孕育了百年盛世和辉煌灿烂的盛唐文学。
贺知章就是武周政权的首科进士。陶宗仪《书史会要》中,称贺知章“晚节尤放诞,每醉必作为文词,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这种情况对于晚年的贺知章来说大概是常态,否则他的好酒逸放、醉辄属籍之类先进事迹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他的这种品性,也正好如张旭投机合缘。“草圣”张旭是他的同乡,同列“吴中四士”,同朝为官;上面“三同”如果算是两人相善的外围条件,那么还有“三同”是内部条件:同好酒,同好书,同类性情。两人酒后就要遨游里巷,索笔挥洒,可以想像两人当年那种衣袂飞扬、放逸不羁的状态,比当今欧洲街头搞喷绘艺术的浪潮青年更有情趣。
就贺知章的酒性、谈吐和书法来说,他适合生活在魏晋。曲水流觞,与王羲之左手把盏右手提笔;或者执麈尾而清谈,与王夷甫盎然对论。幸好他生活的年代有张旭和李白。文史上著名的“金龟换酒”典故,便是他与李白之间的美谈。

贺知章与李白

李白于四十二岁时游于会稽,结交了剡中道士吴筠。此时正好朝廷下诏,征召吴筠赴京城为唐玄宗讲道,李白一同前往。李白到了长安之后,却长期不蒙玄宗召见。不得已,李白只好干谒权门(比如荆州韩长史、安州李长史、裴长史、李邕等位居权要的人),希求他们引荐于皇上,一展他匡时经世的才能。可是长安人才云集,满大街是诗人,高官们并不重视这位来自边僻之地的诗人。
这时候,集高官与文化名人于一身的贺知章主动找上门去了。唐人孟棨所撰的《本事诗》就有这样的描述:“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这段文字是基于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序言的再创作。
“首访之”的“首”,不作名词、量词或副词解释,应该作动词,有主动出去的意思;“奇其姿”,就是惊奇于李白的容貌样子;“称叹者数四”,诗还没读完,已赞叹了四次……这是交流上的一连串递进,也是作家创作时的匠心。贺知章初见李白的真实场景,只有当事人清楚,但孟棨的描述更富艺术的真实感,两人一见如故也就自然成立,“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也就顺理成章了。当年贺知章已年至八秩,李白正当中年,两人由此结下了忘年之交。
古有汉朝司马相如裘衣沽酒、晋朝元孚御赐金貂换酒两则佳话,唐朝又添一则贺知章遇李白、解金龟换酒的美谈。唐朝官员佩有朝廷颁赐的鱼袋,袋上以金银等制成金龟作饰物,三品以上官员为金饰,四品、五品分别用银、铜饰。贺知章为秘书监,得佩金龟,他以金龟换酒,追究起来是大罪。
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赏是纯粹的,后来他也真心向玄宗举荐过李白。无奈李白时运不济,命禄如此,张狂的个性和才华也招来忌恨。在长安的两三年间,唐玄宗对李白只是作为御用文人(供奉翰林),暇时取以享乐;虽然有过“当廷草诏,王侯趋近,醉酒长安,名动京师”的声名,终究不能实现他当时的志向。贺知章入道返乡才两个月,李白也怅然离开了长安,继续他的游走,追求他的道教去了。
对于贺知章的知遇之恩,李白感佩余生。贺知章告老还乡时,李白写下了《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没多久,听说贺知章已病死于故乡,李白又作《对酒忆贺监二首》,以为挽念,其一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其二曰:“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此后,李白还为贺知章写下了《重忆》:“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贺知章的宗教信仰

后人只知道贺知章修的是道教,很少提到他先前对佛教也有涉足,这跟当时的政教成因大很关系。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基本是佛道并举。到了武则天时代,佛教开始被高度重视。以周代唐,舆论服不服?武媚娘女士看中了佛教的因果说,使人撰《大云经》四卷,“盛言神皇受命之事”,指武后是神佛下世。野史里有更多关于女皇起初的多种假神说事,不一定可信,反正武媚娘从幕后走到前台,的确利用过佛教,并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她命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明显是压制道教,倡扬佛教。
贺知章初入政坛,就是在这个氛围里。他参与一些佛教活动,也就合理了;合不合个人性情,这个很难说。贺知章不像李白那样,在作品中明显陈达对道教的信仰。贺知章与唐初的佛教高僧多有交游,多次参与大型佛事,譬如《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碑》《法华寺戒坛院碑》都有贺知章幸临的记载。他是政府要员,出席这些活动很正常。《宋高僧传·释道亮传》还记述有贺知章拜道亮为师的文字,真伪无从考证。另外,贺知章还从事过佛教《大宝积经》的翻译润文和监护工作,这应该是他的职务之事。这事《开元释教录》有记载。
贺知章从政的大部分时期,是在唐玄宗在位时。唐玄宗以政变取位,在宗教政策上实行儒释道三教齐重,但内心里他还是倾向于道教,继承了太宗、高宗视老子为祖先(老子姓李)的思想,特别推崇《道德经》《庄子》。贺知章又开始参与各种道教活动,譬如随玄宗封东岳,这件事有记载的史书很多。
贺知章的仕途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得到重用,所任的官职都没有实际权力。自开元十三年任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以来,到开元二十六年年过八十才迁任太子宾客、银青光实禄大夫兼秘书监,其间还曾降为工部侍郎,直到天宝三年辞官还乡,官职一直未有升迁。可谓淹滞之叹。银青光禄大夫是从三品文官,非实职;秘书监是管理宫中图书和著作的差事;太子宾客是太子的属官,由于皇帝和太子之间微妙的关系,也难有升迁的机会。贺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的状态,大概就是这种生存状态的一个直接的反应吧。就连他最后入道还乡,是否是他自己真实的心愿,这个也难说。清楚的是,贺知章皈依道教很投合唐玄宗的心意,也因此还乡时获得非同一般的待遇和荣宠。
天宝三年,贺知章再次上表乞归林下,最后玄宗同意了。后来李白送贺诗中说:“久辞荣禄遂初衷”。说明贺知章提出过多次。
唐玄宗为何一直不同意贺知章“解组辞荣”?这个只能猜想了。贺知章所任职位,全是闲职,一向不问大要政事;在政绩上没有什么作为,反正历史上没有相关记载,有记载的只是两次败迹:一次是“诏选挽郎”失职;另一次是与人“同撰《六典》《文纂》”未成。反正没有重大过错。唐玄宗一再不让他退休,可能是缘于他人缘好,人品好,又是四朝老臣有威望,就是当作吉祥物摆在那里,也有利于朝廷的稳定和团结。
天宝三年正月,唐玄宗又为何同意贺知章退休了呢?原因是,贺知章投皇上所好,要求辞官入道。贺知章此前连着几日不上朝,接着使人在京城传播消息称,他因病死了,结果被仙人接走,神游仙界,了然悟道,被元始天尊收为弟子后,又死而复生。唐玄宗听到这个消息,信疑掺半,很快又收到贺知章的儿子代父呈上的要求辞官入道的奏折,大意是他“志期入道”已久,修炼至今终于打动了道尊,元始天尊已收他为弟子,并嘱其回乡替天布道云云。唐玄宗本身就笃信道教,期求得道成仙,对贺知章的编造之说自然深信无疑,下诏恩准他了奏请。因为是天尊“命”贺知章回乡入道的,唐玄宗不能不同意,并特赐名其故宅为“千秋观”,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又塔尖任贺知章的儿子为朝散大夫,以京官身份兼任会稽郡司马,随父还乡,以便侍奉;同时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命太子率百官为贺知章饯行,玄宗御制诗以赠。

贺知章的籍贯

贺知章去长安前,诗书作伴,性情所至,可能游走或暂居过附近的一些地方,现在的绍兴市区、宁波市区及鄞江和梁弄、杭州萧山区等地都留有他确凿或疑似的遗迹。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麻烦。
前面说到的释慧荣,老家是会稽郡山阴县,跟贺知章是会稽同乡。会稽郡在隋朝大业初年改称越州,唐朝沿用。隋唐时期的越州管辖会稽、句章、剡和、诸暨四县;其中,会稽县又由南朝的会稽四县组成,这四县包括山阴、永兴、上虞和始宁。唐朝时又变迁过多次。
现在称贺知章为“会稽永兴人”和“越州永兴人”的,最早分别出自《旧唐书》和《新唐书》,前者编成于唐朝消亡之后的五代后晋年间,后者为宋朝的欧阳修主编。它们相当于民国时期的人和今人评说康熙年间的人事。相对可靠的应该是同时代的著作。
按中唐时期的《元和姓纂》中说,浙东贺氏,原本是齐国公族庆父的后代,后迁徙到“会稽山阴”;曾孙纯,为了避汉安帝讳而改姓贺;纯的孙子叫贺齐,任吴国大将军;贺齐的孙子叫贺劭,任过中书令;贺劭的儿子叫贺修,任晋太子太傅;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是贺修的后代;贺知章是德仁的侄曾孙。后人说的“因庆湖得姓”,实际上刚好相反。这一点,在贺知章的后人贺铸(10521125)那里有证明。贺铸诗文有名,自称“庆湖遗老”。他在自己诗集的序言中说:先人刚迁隐到山阴时,越人同情他们,给予湖泽之田。因姓庆,他们的田也被叫做庆湖;后来避讳改姓贺,他们的田又被叫做贺家湖。序言中还说明,这些是《家牒》里叙传下来的内容。
贺铸是宋朝人,已迁居河南,是贺知章的后代,故自称“庆湖遗老”。他的家谱现在看不到,也就没法下定语。而庆纯之后,至知章一代,又过去了好几百年,难说不会迁居。最为复杂的是,唐朝那几处跟贺知章故乡有关的县名,在当时就变换过多次,连地界也归划过多次,而且没人能保证贺知章从小到大没有迁居过。这个考证起来估计难上加难,可能永无定论了。
现存的那些所谓遗迹,大多是贺知章去世几百年后才修造的,不作为信。另外,历代文人为了证明贺知章是他们家乡的人,瞎附会,编“传说”,把贺知章跟某历史陈迹联系起来,找不到明证,就称是听某某名人大师所说(清朝人所为);编造之事,尤以今人为甚,居然会在出土的字体模糊的碑石上篡刻“贺”字样。可惜婆罗寺、佛阁永丰庵是佛教场所,贺知章的历史身份是“山阴道士”,不是出家为僧。这是常识。
宋绍兴十四年,郡守莫将建逸老堂于月湖柳汀(后称贺秘监祠),并撰《逸老堂记》,以祀唐朝诗人贺知章。后人误认贺知章为鄞人,自莫将始。至民国《鄞县通志》始纠误。新编《宁波市志》(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四月第一版)也没有因袭采纳“贺知章为鄞人”的说法。
现在最为可靠的是,绍兴有两处贺知章的真迹;李白、唐玄宗诗中都称贺知章为“山阴道士”,贺知章《回乡偶记》之二,也说“门前镜湖”。这些是确凿无疑的。

无灯

无灯

沙发~

无灯

无灯

学习中~涨姿势了~

野马



读完了,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吧,像是做了一回侦探啊。

谢宝光



信息量太大,读了好几次才读完,读得有点一头雾水啊。这作业完成地很高难度。

阿尔



无灯 写道:学习中~涨姿势了~
涨姿势有卵用,不如涨工资……

阿尔



野马 写道:读完了,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吧,像是做了一回侦探啊。
是啊,花心力做这种活真没劲,这应该是七十岁以后才做的活……

阿尔



谢宝光 写道:信息量太大,读了好几次才读完,读得有点一头雾水啊。这作业完成地很高难度。
这种活最没难度了,只是费时间……

无灯

无灯

阿尔 写道:
无灯 写道:学习中~涨姿势了~
涨姿势有卵用,不如涨工资……
有卵先用着,啥时候受精难说的……

阿尔



无灯 写道:涨姿势有卵用,不如涨工资……
有卵先用着,啥时候受精难说的……[/quote]
今天过节,罢工一天……

马鄂



阿尔 写道:
无灯 写道:涨姿势有卵用,不如涨工资……
有卵先用着,啥时候受精难说的……
今天过节,罢工一天……[/quote]

Sleep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